笔者认为,要让这一保险真正在企业落地,仍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与探索。
第二,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适时水分管理方法。的确,这两个指标无法体现项目治理的效果。
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置的耕地土壤镉含量标准其实远高于中国大陆的0.3毫克/千克,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土壤总体上要在总镉含量在4.0毫克/千克以上才产生镉米(0.4毫克/千克),其差异的原因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土壤健康程度这一概念上。农田污染修复的技术问题重金属是无法进一步降解的物质,所能做到的是移除或者就地降低其稳定性。比如,在一些以施用石灰作为治理措施的区域,不进行石灰施用量的室内测定和计算,而仅仅人为地按农户的稻田面积、亩施用100公斤左右的案例来设置治理方法,其效果不佳自在情理之中对超额完成治理任务的地方,省财政厅在资金分配时给予重点资金奖励,激励和调动了地方政府防治污染积极性,确保了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的按时完成。仅去年,我省便投入资金7.1亿元对燃煤锅炉实施提前淘汰和节能环保提升改造。
从去年开始,省财政厅改革分配机制,将项目法为主调整为因素法为主省级财政按照突出重点、因素分配、因地制宜、统筹使用、绩效导向的原则,根据市县所承担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和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并结合日常监督检查、目标完成进度和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对资金实行差别化分配,切块下达资金,由市县政府统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同时,我省通过财政预算调控措施,大力推进煤改气、粘土砖瓦窑取缔、拔烟囱、黄标车淘汰等专项行动,协同防控,综合施治,做足减排文章。加快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称《土十条》)。
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各地排查确认近2000条城市黑臭水体。突出季节性特点,开展针对性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散煤使用,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三)坚持预防为主,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
继续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制定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的国控断面比例为64.5%。(六)夯实环境科技基础,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37.9万辆,同比增长4倍。
依法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在青海三江源等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通12369环保微信举报平台,全国共收到并办理举报线索超过1.3万件。新增煤电机组脱硫增容改造1亿千瓦,脱硫机组达8.9亿千瓦;新增脱硝机组1.4亿千瓦,脱硝机组达8.3亿千瓦;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6亿千瓦。
继续组织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大气污染成因和控制技术研究等重点专项,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专项立项,强化环保科技支撑。涉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从2010年的14起下降至2015年的2起,放射源事故发生率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的历史最好水平。
加快环境监测全面设点和全国联网,完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县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联网。突发环境事件呈下降趋势,核与辐射安全可控。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80万辆,全面推广车用燃油国五标准。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配合修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研究起草环境保护税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以及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修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环境约束性指标均如期完成,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目标超额完成。2015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断面比2010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下降6.8个百分点。妥善处置多起突发环境事件,科学应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环境影响。
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2015年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年)变化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森林、湿地、草原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土地沙化面积减少6%,石漠化面积减少4.7%;自然海岸线长度减少10.5%,海岸带自然湿地减少14.9%。
深入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累计交易超过70亿元。出台考核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措施。
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2782.16亿元,同比增长13.9%。加强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和预警发布,严格落实应急措施。
建立水环境质量预警制度,对各地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排名。改革和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定期公布黑臭水体整治情况。每月公布《环境保护法》执行情况,及时主动公布空气、水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公布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环境违法案件74件。
但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日益凸显,12%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足1公里。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政策体系,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
有2万余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健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督促存在重大环境风险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健全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网络,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应对。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污染、有毒有害气体释放等关系公众健康的重点领域风险预警与管控。
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国家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的512个县中,105个变好,66个变差。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坚决打好三大战役。三、下一步工作安排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启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战略环评,对石化、煤电基地等49项规划进行环评审查。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称《大气十条》)。
2015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有78.4%的城市空气质量仍然超标,有45个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超标一倍以上。实施能耗、水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研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提出的问题,作为执法重点。督促各地按期完成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任务。